百姓英雄[圖書]

百姓英雄[圖書]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百姓英雄》主要內容:知識分子群體是一個民族的精英,而占人口比例最大的老百姓則是這個民族的主體。作為一個民族最底層、最基礎、最龐大的群體,他們的素質與品格,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華民族的素質與品格。和知識分子群體心存社稷民生有所不同,他們通常都是為自己的生計而活著。他們的地位最低,勞作最辛苦,生計最艱難。而生存地位、生存方式往往就決定了他們的素質、品格。中國民眾的整體品格,而只是想指出一種事實:在這個活得最艱難的人群中,有一些人卻活出了比高高在上的人們高貴得多的品格!譬如《百姓英雄》中《特殊的葬禮》一文講述的申春玲這個山村小姑娘的的人生故事,就足令天地為之動容!的確,這些分布在各行各業、山鄉僻地的平民百姓們用生命活出來的人生故事,奇特而真實,常常令人匪夷所思,任是最有想像力的小說家,也無法想像得出來;也令人感愧不已,覺出卑微者未必卑微,而高貴者也未必真高貴。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百姓英雄》由甘肅文化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風骨篇
向諾言致敬
肩膀
無怨的青春
驚濤救難撼人心
活著真好
安樂死的捍衛人
跪著向上
山影
山高路遠
鐘聲依舊
道德篇
啟蒙情深
記憶里的聲音
愛心無價
愛與殘疾無關
人間真情
愛情至上
一個棄嬰的新生
人生就是與困境周旋
辛酸的願望
記憶的符號
戰勝疾病
鄧四
災難面前
價值篇
生命的舞蹈
情灑地球村
用生命鑄就師魂
與愛同行
永遠燦爛的生命
美麗少女捐肝之後
凌雲之志
明天的陽光
聽心底花開的聲音
親情篇
特殊的葬禮
紅軍帽
理解的幸福
性情人生
我懷念父親
寸草之心
背著媽媽上學
兒也嫌過娘醜
敬業篇
吶喊的回音
自古雄才多磨難
法治的力量
42個孩子一個家
美麗的事業
我知道你是誰
愛心接力
生死臥底
生命的使者
民間巨匠
花枝綻放
用苦難書寫人生
用熱血譜寫傳奇
生命的抉擇
心靈之戰
村官的孩子
永葆堅強
苦樂年華
生命的捐贈
特殊的名片
立志造農機
鬥士之路
一個人的民間救助

文摘

視點:1969年8月15日,20歲的上海知青金訓華為搶救國家財產英勇獻身。來到黑龍江遜克插隊的近5000名上海知青陸續返城了,只留下了一位默默的守墓人——當年跟金訓華一同跳入洪水中的陳健。
30多年裡,無論颳風下雪,陳健每年要到金訓華墓地祭掃。他信守著當年戰友下葬時自己心底默默許下的一個諾言:一輩子留在此地,陪伴這位長眠黑土地、再也不能還鄉的戰友。
一個生者對死者的承諾,只是良心的自我約束,但是他卻為此堅守30多年。他放棄了夢想、幸福和骨肉親情。在淡去了火紅的時代背景之後,他身上仍持有那種古典意識的風範。無論在哪個年代,堅守承諾始終是支
向諾言致敬
肖復興
有一件事情,我很難忘記。我曾經在北大荒插過隊,知道在那裡有一個上海知青英雄金訓華。那是1968年8月15日在北大荒發生的事情。為了搶救落人洪水中的國家財產——150根電線桿,金訓華帶領同樣是上海知青的陳健跳入洪水中,奮不顧身去搶救。當營救他們的船開來,陳健抓住船身,卻因筋疲力盡,手被洪水打松,離開了船身。就在這生命的關鍵時刻,是金訓華在後面使勁推了他一把,把他救上了船,而自己卻被洪水捲走,永遠失去了最寶貴的生命。那一年,金訓華和陳健都才19歲。
想起了這段陳年往事,不僅是對金訓華感到惋惜,更讓我心頭沉甸甸的是陳健在金訓華犧牲那一年的一個諾言。他說金訓華是為救他而犧牲的,他發誓要永遠留在北大荒,為金訓華守一輩子墓地。他說了,也做了好多年,盡了心意,已經很不容易了,而且,並沒有人在監督他一定要真的守一輩子墓,相反,許多人都好心地勸他回上海。他搖頭說不,他對金訓華允諾了一個諾言,他得做到。如今,35年光陰過去了,陳健已經54歲,他一直堅守著自己的諾言,一直在北大荒,在那片白樺林中為金訓華守墓,他說到了,也做到了。35年呀,一個人把一個諾言守住了35年,就是石頭也能夠被感動得開花了。更何況在35年中間,他要面對與妻子離婚、父親病逝、自己的疾病等種種意想不到的苦難,以及所有知青大返城之後他所要面臨的孤獨。但是,陳健將一個說出口的諾言變成一顆釘天的星,永遠閃爍在自己的心頭和北大荒的空中。其實,那只是他和金訓華一個私人之間的諾言,只是他一個自我良心的約束,他卻把它看成和自己的性命一樣的重要。他像是一個生死廝守的志士,也像是一個與世隔絕的隱士,隱遁在北大荒那片白樺林中。
是的,想起陳健,我不能不為他感動,感動之餘,更是長長的悵然。我常常在想,如果我是陳健,我能夠做到嗎?為了當初19歲時的一個諾言,堅守35年漫長而寂寞的時光?
年輕的時候,我們曾經發出過多少諾言呀,曾經堅守多少,又曾經隨風飄逝過多少呢?而今,諾言更是能夠值多少錢呢?漫說那些拍著胸脯跺著腳跟比諾言還要諾言的欺騙,巧舌如簧的發誓,不過是在謊言上塗抹的一層耀眼的金漆,那樣的諾言常常是欺騙的陷阱。即使真的是真誠的諾言,又能夠怎么樣呢?當初也許是一時的衝動,一時的心血來潮,一時和著啤酒的泡沫情不自禁的噴涌,到頭來,即使沒有變成一泡尿,也只是如同電熨斗上的熱氣,在時過境遷之後散盡,沒有將自己的衣服熨平,心卻早已經冰冷似鐵。開始時出口的豪言,到後來的戲言,到最後的無言,撂爪便忘,這樣的豪言——戲言——無言的諾言三部曲,以及更為甚之的朝三暮四,出爾反爾,背信棄義,蓬隨風轉,媚世苟合……種種對諾言的背叛,我們見得還少嗎?許多當初動人甚至感人的諾言,不過是一張冥幣,縱使是再大的面值,也無法兌現。
或許,我們會感到陳健的諾言只不過是政治年代裡的一種虛妄,是自我安慰的一株忘憂草而已。但是,現在我們對待諾言的態度,還能夠有陳健的那種真誠、堅決與執著嗎?在商業社會的鏽蝕下,諾言也已經可以分類標價實用主義地出售了,語氣可能還是傳統諾言的樣子(甚至還要動人),而實質卻已經偷梁換柱,再親切再要死要活的諾言,也染上了櫥窗里商品的色彩。這樣的事情,不要說別的,只從各類假中介那裡,我們見得還少嗎?吃的虧還少嗎?也不要說遠的,只看看剛剛發生的西安寶馬彩票案中原體育彩票管理中心主任賈安慶。當初對這個事件,他可是信誓旦旦地說用自己的人頭來擔保的,事情的結果如何呢?他的人頭和諾言又有多重的分量呢?為了某種利益,不管是經濟的還是政治的,有意偽裝或刻意包裝的諾言,和大行其市的假冒偽劣產品一樣,如今已經見多不怪,那都是一株株表面再漂亮不過的毒罌粟,毒害著人們的心靈,污染著我們周圍的空氣。古代仁人志士那種“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的一諾千金的傳統,如同跳脫衣舞一樣,已經變為輕飄飄的衣服,被我們自己隨手脫掉,拋棄在遺忘的風中。
因此,我們可以對陳健在漫長的35年中堅守著自己的諾言不理解,但我們不應該對這種真誠諾言褻瀆。諾言的不堅定,乃至諾言的變賣,把諾言根本不當一回事,實質是我們信仰的不堅定,甚至缺失,或者從來根本就沒有過什麼信仰。把信仰嘲笑為庸俗的對象,才會把諾言視為兒戲,漫不經心地對待,覺得誓言不過是說說而已,是不如一隻豬蹄子值錢的,是可以啃完了就隨手扔掉的,是絕對不會傻到陳健那種地步的——為了19歲時的一句諾言,要付出35年乃至一生的代價。
這就是真諾言與偽諾言的區別。蜜蜂和蒼蠅都在我們頭頂上嗡嗡地飛,卻不是都一樣能夠採花釀蜜;鳥兒和風箏都在我們頭頂飄飄地飛。卻不是都一樣能夠帶我們飛向遠方。
我們應該向陳健致敬,向他恪守35年的諾言致敬。

序言

近兩年,有一種經濟現象也許值得中國公民們留意:在稱雄世界的美國經濟發展速度減緩之時,後起的中國經濟卻像一艘馬力十足的航空母艦,在動盪的大海上繞過暗礁,劈波斬浪,穩速前進……
自然,我們不必因此而盲目樂觀,忽視差距與面臨的重重困難,但如果把視野推開一些,我們卻能明白,中國出現這種局勢,有著深刻的涵義。時間前推100年,那是中國經歷了“庚子事變”不久。那時候虎狼環逼,內患四起,國賊覬覦,威威赫赫近三百年的大清國風雨飄搖,氣息微弱。由此再往前推約70年,虎門銷煙的烈火方熾,英國軍艦上發射的炮彈已呼嘯而至,古老帝國緊閉的鐵門轟然倒塌。從“天朝帝國”的酣夢中驚醒的中國人力推洋務,以圖自保。誰料想,標誌著洋務運動成就、號稱世界海軍諸強之一的北洋水師剛建立不久,即於黃海一戰中全軍覆沒!以康、梁為代表的中國士人籲求朝廷變法自強,卻落得個六君子綁赴菜市口砍頭、康梁流亡國外的結局……
那是一個令後人呼吸沉重的世紀。從1840年至20世紀中葉,整整一個多世紀,中國這艘曾經有過漢唐華章、康乾輝煌的東方巨船,桅檣傾圮,船艙漏水,持續下沉,下沉……一百多年後,它卻頑強地浮出水面,以前所未有的嶄新姿容,踏波履險,汽笛長鳴,破浪前行。
中國在重新崛起,中華民族正處在復興途中,已是不爭的事實。
國運昌盛,令每一個中國人都揚眉吐氣。當此之時,如果要問是誰在推動這艘行將沉沒的大船重新上升並加速前進的?我想,中國復興之始,當從當年救亡之日算起;而其中最重要的推動力量,是一群最先覺醒的有血性的中國人。一個半世紀以來,在以筆為劍、啟蒙民眾思想的崎嶇山路上,你可以看見魏源、林則徐、左宗棠、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嚴復、章太炎、魯迅、陳獨秀、李大釗們奔走呼號的身影;在拿起刀槍幹革命的陣營中,你可以看見孫中山、黃興、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以及無數志士、工人、農民和軍人出生入死的身影;在日寇壓境的危難時刻,你可以看見以19路軍、29軍、八路軍為代表的鐵血將士們和用地道、地雷等土辦法殺賊衛家的百姓們的身影。這幾支力量為中華民族的生存所付出的犧牲、所作出的歷史功績為人熟知。我這裡要強調的是一支較少為人注意的力量,那就是幾代以科學、教育、實業、學術救國強國的知識分子隊伍。用魯迅先生的話說,這是一群“埋頭苦幹”的人。這群人對國運的認識很容易為我們所理解:中國之所以遭人欺凌、瀕臨危局,深層原因就在於思想、科技、教育、文化、實業、經濟遠落後於西方人。欲振衰起頹、復興國家,亟須從培養元氣上做起。從鴉片戰爭中國初受重創之時起,走上這一條救國之路的人就絡繹不絕,代代相承。譬如開一代教育風氣之先的燕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學術巨擘陳寅恪、梁啓超、錢穆、王國維,實業家詹天佑、張謇、榮氏家族,科學家侯德榜、竺可楨,社會學家費孝通,人口學家馬寅初,文學家聞一多、茅盾、老舍、俞平伯、錢鍾書……在政治動盪、戰火紛飛的年代,這一群貌似不參與政事、躲在書齋里或生產現場埋頭苦幹的人們,為中華學術保存了血脈,為中國引進新思想,使中國人開闊了眼界,發展了科學,保存了民族工商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國家百廢待興,正需這一批知識分子大顯身手,精忠報國。於是,數萬名知識分子從海外歸來,與國內知識分子相會合。共和國的各路建設大軍中,出現了數不清的“拚命三郎”。譬如為人們熟知的華羅庚、盧嘉錫、蘇步青、周培源、錢學森、錢偉長、李四光、陳景潤、錢鍾書、吳晗、譚其驤、白壽彝、侯仁之、翁獨健、孫冶方、梁思成……還有更多的幕後人物鮮為人知。須知,這是一支戰功赫赫的功勳隊伍,是生產力中最具核裂變能力的部分。新中國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實業的成百倍發展壯大,中國由一個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家,學術與思想的推進和輻射,皆有賴於他們。而他們又清一色的都是那種抱朴見素寧靜淡泊之人,於名於利於權皆無興趣,唯知為事業拚命;歷盡韌波而無怨無悔,一腔精忠之心令人腸熱。
“文化大革命”使中國的科技事業中斷了十年,使我國與已開發國家的科技水平進一步拉大了距離。“文革”結束後,隨著高考制度的恢復,大批有志青年從工廠、農村涌人大學校園。適逢思想解放運動的春風激盪中華大地,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精闢論斷,而徐遲的一篇《歌德巴赫猜想》雄文,也曾風靡中國……八十年代初的時代氛圍,把科學價值本位的觀念深深地植入了千百萬青年學子的心靈深處。二十多年之後,這一代學子已茂然成材,他們與上兩代知識分子一起,挑起了中國科學技術領域的大梁,成了中國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和中堅力量。中國的科技事業在近二十年中突飛猛進,在許多領域已經趕上甚至超過了國際水平。
對於這幾代知識分子來說,熱愛自己的祖國,是他們的天性;在自己所從事的專業上銳意創新,有所建樹,是他們的天職;集合個人成就,推動我國生產力以及思想、學術、文化、藝術事業的蓬勃生長,使中華民族重新步人世界最先進、最文明、最優秀的民族之列,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強國,是他們共同的夢想。
這是一群多么可愛的人啊!可惜,在近些年文化業界商業化娛樂化的大潮中,這群無多少商業炒作價值可言的布衣書生們,幾乎被公眾視聽所忽略了、所淡忘了。這無疑是一個重大的缺失。編者無意為他們揚名——他們本無意揚名——而只是想指出一點:這群人身上,蘊含著一個民族最該珍視的精神氣質,那就是處一隅而心存全民族、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心態;一生埋頭奮鬥,但求個人創造有補於社稷民生,而不計個人名利回報的品格;還有中國人歷來相對缺乏的理性、嚴謹、創新的科學精神,和特立獨行、不肯趨炎附勢的個人氣節。這種精神氣質無疑是一個民族寶貴的精神資源,是推動中華民族向科學、民主、文明節節挺進的內在動力。毋庸諱言,90年代後,在科學文化界,這種精神氣質正在被追名逐利的浪潮所包圍、削弱和消解;而在更廣大的範圍內,科學精神正在被忽略、淡化。舉一個眼前的例子,人人皆知楊利偉、“嫦娥一號”,但有幾人知道載人航天工程的設計者呢?多少學子攻讀博士,但其中有不少人眼睛盯的是職稱、名聲、鈔票、房子、車子,而不是科學本身。多少冬粉對娛樂體育名星的隱私如數家珍,但有幾個人是科學家的冬粉呢?知識分子精神氣質在知識群中的消解,科學的價值在人心中的降低,這是比前一種缺失更嚴重的缺失。當傳媒焦點和民眾視線主要被名星動向、政治人物、時尚風潮所絕對占據,而科學創造者以及由他們所代表的科學精神被邊緣化、無人關注之時,這對一個民族絕非幸事。從長遠來看,這種不很健康的氛圍很可能會影響我國科技、學術的發展,從而使國家的崛起減弱後勁。有鑒於此,本叢書才刻意編輯了《天下先鋒》一書。該書呈現了新中國成立前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一部分科學家、發明家、學者、創業者的樸素形象,也藉此傳遞了我國科學界的一些新信息。不敢奢望一本書能起多大作用,唯願這些學人、科學家、實幹家的故事以及全新的科學知識能引起廣大青少年讀者的興趣。
坦言之,一部書的作用非常有限,故藉此書出版之際,我還想說點個人的想法。其一,國外和我國的歷史證明,凡是科技成就迭出、人才濟濟之時,必是社會上形成尊重科學、尊重人才的濃厚氛圍之時。因此,希望我們的出版界、新聞界同仁都來關注科研人群,關注那些數十年如一日、寂寞而堅韌地奮鬥在鮮為人知的科研、學術領域中的人們的事跡,特別是要弘揚其科學創新精神、愛國精神,使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傳統薪火相傳,代代相承,而不是就此逐步消解;努力創造一種適宜科學發展、人才生長的氣候、土壤。其二、學術腐敗、追名逐利以及急功近利、形式主義的風氣正在擴散,殺傷科技人員的信念和創造力,傷害著我們的科研事業, 一些體制上的弊端也在束縛科技進步。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運動曾對中國社會產生過難以估量的推動力,今天我們仍然需要更深入的思想解放,而不是像有些人那樣在口頭上高喊解放思想,行動上卻被風氣所俘虜,另行一套。我們需要真正的思想解放,需要從功利風氣、官本位觀念中突圍而出,重樹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實踐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替代功利主義、物質至上的腐朽價值觀;需要改造體制、機制上的弊病,努力營造科學研究的軟環境和創新的軟環境。
知識分子群體是一個民族的精英,而占人口比例最大的老百姓則是這個民族的主體。作為一個民族最底層、最基礎、最龐大的群體,他們的素質與品格,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華民族的素質與品格。和知識分子群體心存社稷民生有所不同,他們通常都是為自己的生計而活著。他們的地位最低,勞作最辛苦,生計最艱難。而生存地位、生存方式往往就決定了他們的素質、品格。編者無意評說中國民眾的整體品格,而只是想指出一種事實:在這個活得最艱難的人群中,有一些人卻活出了比高高在上的人們高貴得多的品格!譬如《百姓英雄》中《特殊的葬禮》一文講述的申春玲這個山村小姑娘的的人生故事,就足令天地為之動容!的確,這些分布在各行各業、山鄉僻地的平民百姓們用生命活出來的人生故事,奇特而真實,常常令人匪夷所思,任是最有想像力的小說家,也無法想像得出來;也令人感愧不已,覺出卑微者未必卑微,而高貴者也未必真高貴。在編者看來,這些人是百姓中的真英雄,儘管他們都無法留諸史冊;有必要把他們的人生故事,不,是他們金子般的品格,傳遞給更多的人,特別是青少年。須知,這些普通人的品格,才是我中華民眾的真品格!
世事複雜,人生多艱,因此需要理性的把握,需要人生智慧。在西方人的語言中,哲學就是智慧的意思。為此,編者還邀請了青年新銳哲學家,奉上一冊充滿智慧的《人生讀本》,期望能給讀者帶來一點人生啟迪。
這些就是編者策劃《人生必讀》叢書的初衷。三冊先期出版,不過是投石問路,目前的水準也還未能完全達到預想的目標。效果如何,敬請讀者諸君品鑑。
周德祥
二00八年元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